全市无因贫辍学学生,脱贫家庭学生教育资助政策全部落实;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脱贫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中有1.8万人就业,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至少一人就业……
2021年以来,榆林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通过推行“三四五”工作法,呈现出领导体制更趋完善、监测预警更加有效、政策保障更加有力、帮扶合力更加凝聚、脱贫基础更加牢固的良好态势。
补短板——三个节点把控
我市创新建立了“一月一推进、两月一审计、一季一点评”工作机制,抓住三个时间节点,强化举措办法,全面安排部署,推动全市有效衔接责任不断夯实、政策全面落实、工作有序开展。
围绕重点难点堵点工作,通过一月一主题专门研究、专题推进,工作成效好的县市区和行业部门交流经验,后进县市区和行业部门表态发言、迎头赶上。每两个月对专项工作进行审计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整改,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出台季度点评办法,每季度对各县市区和行业部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点评,及时总结正反两方面工作经验,推动形成抓典型、压担子、补短板、促后进的有力举措。
筑防线——四种算法运用
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上,榆林巧用“加减乘除”法,通过“四种算法运用”及时监测发现返贫致贫风险,精准落实帮扶措施。
预警维度做“加法”,不断畅通农户自主申报途径,加大镇村干部排查力度,加强行业部门筛查预警,关注各类监督渠道反馈,强化预警平台监测分析,确保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及时纳入监测范围。监测程序做“减法”,对因灾因疫、家庭发生突发重大变故符合纳入易返贫致贫对象条件的农户,可简化识别认定程序。帮扶力度做“乘法”,创新开展结对联户帮扶,为所有监测对象确定监测联系人,印发《帮扶联系人工作导引》,指导工作开展。风险消除做“除法”,坚持“综合研判、实地核查、电话抽查”,村级综合研判风险消除对象,乡镇实地抽查风险消除的真实性,县市区电话抽查监测对象家庭实际情况,对帮扶措施落实情况、风险消除情况进行系统评估,确保风险彻底消除。
夯基础——五个环节发力
“坚持尽锐出战,严格选人派人程序,选硬人硬选人。”这是榆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一脉相承的选派帮扶干部原则。去年以来,全市对新选派的1000支驻村队伍、3100名驻村干部,从选派、培训、管理、使用、创优等五个环节齐发力,不断夯实驻村帮扶工作基础。
对驻村干部的选派,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建议,确保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培训方面,举办了新任市级驻村队伍专题示范培训班和6期视频培训班,开展新老驻村队伍“传帮带”交接工作。管理上,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级驻村队伍管理领导小组,制定驻村干部关心关爱“十条措施”。树立在驻村工作一线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通报并约谈扶贫干部使用率低的县市区和部门,要求各县市区和派出单位每年提拔使用的干部中驻村干部比例必须达到30%以上。在典型带动上,开展“亮承诺、赛成绩、比干劲”活动,组织优秀第一书记开展书记擂台赛,树立帮扶干部典型,正向激励,示范带动,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典型、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