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十足的文化墙,映衬出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干净整洁的村道纵横交错,一排排绿植点缀其中……严冬时节,记者来到尉氏县庄头镇后曹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现在党的政策好啊!以前村里都是乱糟糟的,污水流得哪都是。你看看现在,这环境看着就舒服,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后曹村90岁的曹小张老人自豪地说。
后曹村是一个拥有1700多口人的大村,由于毗邻贾鲁河,今年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尉氏县投入3000万元用于后曹村的灾后重建。在做好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当地还通过开展“十星文明户”“乡村光荣榜”等一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弘扬乡风文明。一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已初见雏形。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在化解灾情疫情影响基础上,创新实施“乡村振兴稳市”战略,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强化机制衔接,守牢底线目标不放松。在指挥体系上抓衔接。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汇聚合力,完善县乡村组织架构,狠抓责任落实。把防疫减灾与巩固脱贫成果统筹安排、一体推进,研究出台了《防止因灾返贫致贫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实施方案》,明确十六条针对性措施,开展精准指导。目前,我市农民群众因灾因疫返贫致贫风险实现了动态清零,无一人一户因灾返贫致贫。在资金投入上抓衔接。我市创新实施了乡村振兴建设项目,依托市属国有投融资公司,申请政策性银行贷款和地方专项债券资金,将需要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统一打包推进。在能力素质上抓衔接。针对帮扶人员调整和政策优化,全市组织新一轮全覆盖式培训,累计组织培训94期,完成培训3.92万余人次,实现了应培尽培。
夯实产业根基,激发乡村振兴“源动力”。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拓展利益联结空间。在“十链百园千基地”取得显著效果的基础上,我市围绕现有花生、大蒜、西瓜、辣椒等特色主导产业进一步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农民群众依托衍生的各类生产链条、加工链条、销售链条,参与产业就业,增收效果大幅提升。积极打造产业化联合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各县区结合实际,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跟进、农户参与的产业化联合体,让群众切实从三产融合中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通许县探索发展“设施农业+”产业模式,实现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多方共赢。狠抓村集体经济,完善要素分配。通过集体资金入股,帮助农民参与“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和“入股分红”。